評等準則
產險公司信用評等準則

(此評等準則已被於2009年4月22日公佈之"Criteria | Insurance | General: Interactive Ratings Methodology"取代)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對保險公司的評等,基本上採用各種「質」與「量」的資訊作為依據。雖然評等依賴一些客觀的數據分析,但仍參入不少建立於主觀分析的意見。這種主觀分析使本公司得以將許多差異的、非量化的資訊納入其分析中,俾使評等具備適當的「前膽性」。 這個評等方法包涵下列各部份的詳細分析:產業風險、業務檢視、管理及公司策略、營運績效、投資、資本適足性(包括再保適足性與準備適足性)、流動性以及財務應變能力。因此,中華信用評等公司能發展出,考量各種保險業別差異的評等的同時,也能維持評等等級之高度可比較性。

產業風險

          產業風險是指保險公司所處的環境結構。本公司希望以保險簽單的型態(如商品類或部門別等)與保險公司的地域分佈為基礎,來衡量產業風險。若保險公司隸屬於一個龐大且營運項目眾多的集團,本公司也會注意這些非保險的業務,以評估其產業狀況是有利或有害,並評估該集團非保險業務經營優劣所產生的潛在影響。 本公司分析保險公司產業風險時,考慮的因素有:

  • 市場新進對手的潛在威脅
  • 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
  • 競爭狀況╱產業波動性
  • 潛在的負債「拖累」(撤離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遭遇巨災損失的風險
  • 保險買賣雙方的議價能力
  • 保險公司所面對的法令規範及會計制度

          廣義地說,產業風險愈低,則從事該項業務(部門或商品類)的保險公司之平均評等愈高。產業風險低,意味著:從競爭的觀點,營運環境對保險公司是有利的、法規的架構亦有助於保險公司清償債務的能力、以及採行保守的會計標準。在這些條件下,預期的是,產業風險低的保險公司,比產業風險高的保險公司,其營運更有利並且波動更小,同時其財務報表亦有較佳表現。然而,產業風險較高的保險公司(相對較高風險的業務組合,而且/或者較不利營運環境),其評等也未必一定受限於這些條件。 不過,從本公司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若是產業情況愈複雜,則保險公司要證明像高評等等級的公司,展現相同的業務狀況、獲利能力╱穩定性、資本彈性及財務應變性等特點,就會愈加困難。

業務檢視

          在業務檢視方面,本公司是藉由衡量保險公司創造收入的能力與競爭的優╱弱勢,而對保險公司的業務狀況進行分析。這些分析不止著重保險公司過去與現在的情況,也強調在該保險公司在其個別的特性、策略及競爭環境下,認定其未來是否能順利發展。此外,如果保險公司隸屬某個大集團,本公司亦將分析其他保險及非保險業務,無論這些業務是否被評等。如此,本公司將得以完全了解受評保險公司如何配合集團其他成員、這些相關活動的本質、以及這些活動是否增強或減弱受評公司的評等等級。 本公司作業務檢視分析時,考慮下列關鍵項目:

  • 該公司的競爭優勢與劣勢為何
  • (同時就法規面及功能面而言,公司的組織結構如何
  • (業務組合的分散程度:依地區、商品類或部門別及行銷通路來源區分
  • (保費的淨額與毛額的成長率:依公司全體保費總額以及個別商品類保費區分(通常以5年為一檢視期)
  • (公司整體與主要商品的市場占有率
  • (行銷通路的品質與分佈
  • (集團內其他相關的非保險活動

管理與公司策略

          雖然管理與策略是評等方法中最主觀的領域之一,但亦是本公司認為最關鍵的部份之一。保險公司資深管理團隊的素質與信譽更是攸關公司未來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本公司會檢視下列三個部份:

  • 公司的策略性定位及其營運重點
  • 營運控管及技巧
  • 財務策略以及管理階層承受風險的程度

          關於策略方面,本公司檢視部分包括:保險公司的目標與目的;保險公司如何達到所企圖的目標;如何衡量其自身績效;以及由產業動態與管理團隊的能力等方面來考慮該公司的計劃是否可行。此外,本公司會考量該公司如何規劃其組織流程,及該流程與公司管理、衡量績效的關連性。本公司亦會注意管理階層的營運技巧(亦即成功地執行既定策略的能力)並評估其內部控管系統。最後,本公司會注意管理階層承受財務風險的程度。亦即,相對於公司其他條件而言,各種不同的資產負債表風險〈來自投資和簽單實務,以及來自於特定資本結構的選擇〉需如何衡量、控制及平衡。這種分析包括對管理部門在維持清償能力或清償力比例,以及槓桿操作時的風險容忍範圍及其規範的詳盡了解。

營運績效

          保險公司如何執行策略,如何善用長處,管理短處,進而轉換成營運績效的能力,都是中華信用評等公司決定該公司營運績效的考量因素。因為保險公司未來的資本成長主要來自其本業產生的盈餘,所以本公司認為,良好的營運績效是極其重要的。雖然本公司主要係以量化要素衡量盈餘,但是許多定性方面也是衡量要素。 對營運績效的分析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著重承保績效的分析。第二部份則評估保險公司的整體績效,包括投資報酬的效益,以及承保績效以外的其他支出和收入。 承保績效分析將著重:

  • 損失比率-依公司整體、主要部門或商品分類
  • 費用比率
  • 綜合比率-依公司整體、主要部門或商品分類
  • 營運比率(依投資收益對已滿期淨保費收入之百分比調整後之綜合比率)
  • 準備提列與會計實務對報表上數字的影響

          以損失比率、費用比率及綜合比率進行承保結果分析,可以獲得盈餘能力的最初概念。不過,本公司瞭解,不同的業務組合配合不同的損失準備需求-亦即「較長保期」相較於「較短保期」業務-經常致使綜合比率的比較流於表面化,並不具實質意義。至於營運比率,因在「較長保期」業務中已將投資盈餘考慮進去,則可以獲致較佳的比較性。另外,本公司亦會考量到一個國家會計實務與提列準備的方法,有時會將實際情況扭曲(尤其是容許折現計算所提列的準備),因此在分析時將依需要作調整。 分析保險公司營運績效的焦點在於:

  • 依業務單位、部門、產品線、行銷通路等構面,檢視盈餘的分散性
  • 盈餘的穩定性╱波動性
  • 收入報酬率(稅前及稅後)
  • 資產報酬率(稅前及稅後)
  • 提列準備╱會計實務將如何影響報表上的數字

          收入報酬率是本公司衡量產險公司基本保險業務整體獲利能力的主要指標。一般來說,這種衡量方法不僅考慮不同的業務組合對承保績效的影響,而且將投資收益囊括在內,作為計算盈餘的另一個來源。收入報酬也可以反映來自其他非承保因素對盈餘的影響,諸如手續費收入、借款利息支出及其他開支或收入。同時收入報酬率的計算並不包括已實現的資本利得部份,因為本公司認為許多的保險公司能獲取大量資本利得通常是憑機會,(取決於經濟與利率條件)而非常態性。不過,就某種程度上,若保險公司能證明一個可實現資本利得的持續性策略,且為其整體投資經營策略的一環,則本公司會據此調整對其公司之分析。 本公司對資產報酬率的衡量方法將已實現的資本淨利得考慮進去,因為它可以得到保險公司整體財務表現的最佳全貌。雖然許多機構以股東權益報酬率作為績效的指標,本公司卻不強調以此比率作為營運好壞的關鍵。因為當公司較偏重舉債經營時,這個比率會受到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然而收入報酬率與資產報酬率較不受前述情況的影響。 盈餘的品質也很重要。若其他狀況相同,公司盈餘分散程度較高者,也可能因此而有較大的盈餘穩定性,被視為優於獲利來源較集中者:若遭逢非預期的衝擊,一個分散程度高的保險公司之整體盈餘,將比業務成敗僅繫於一、二種成功的產品線之公司來得有彈性。除此之外,不同國家的法規與賦稅制度,對獲利能力的影響,本公司亦會納入考慮。例如,在強勢的法令環境下,若法令有助於保險業定價,使得保險公司獲利能力受到助益,亦為衡量的因素。另外,我們對有特殊資產折舊制度或政策的公司,特別將損益表作調整分析,俾能對其隱藏在投資或不同會計處理原則下所導致之營運績效,做最完整的瞭解。 提列準備與會計實務的政策亦能影響報表上的盈餘,本公司希望除了能了解這些已公開數字外,而還能更深入了解獲利能力的內涵。某些狀況下,因法令修改造成負債結構變動,而必須相對提存的準備金,以及巨災準備之變動,其變動部份將自報表結果中剔除,且將此兩種準備的變動視同權益的直接改變。相同地,本公司會將未實現資本利得與損失的影響自「高於平均值」之獲利中除去,而將其當作權益的直接調整。對於本公司認為其損失準備提列政策特別極端的保險公司,將就其營運報表結果,採取較保守的方式來計算,以衡量真實的獲利能力水準。

投資

          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如何配合其負債結構、以及投資結果對全公司盈餘的貢獻程度,將是評等的重要關鍵。本公司瞭解,整體的投資策略可能因國別而不同(例如:在某些歐州國家,保險公司會比美國的保險公司持有更多的有價證券及不動產投資),且會將這些地區性的差別納入考慮。各地區保險公司如何衡量其報表上投資價值(採用市價、分攤成本、成本市價孰低法、或成本與最低市價孰低法等)的差別亦將納入分析。 本公司評估的投資關鍵包括:

  • 管理階層在接受、衡量及管理各項投資活動所產生之風險的處理方式

  • 資產分配策略

  • 資產信用品質

  • 資產分散程度(依資產等級、類別、到期日及發行人來分類)

  • 投資組合流動性

  • 投資報酬(目前報酬率及報酬總額)

  • 資產評估(「隱藏性」資產價值;市價相較帳面價值)

  • 資本利得實現策略

  • 資產╱負債管理

  • 利率與外匯管理實務

  • 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財務工具的使用

          同時,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對資產投資組合在資產品質、流動性、集中風險及報酬等方面的健全程度,亦十分關心。本公司將詳細探究實現資本利得的策略,因為在各保險公司的整體投資策略中,如何平衡其現有收入與資本利得的做法往往不同。為瞭解這個過程,本公司必須要能認可保險公司對資產價值的評估方式,尤其是對市價不易認定之投資標的。

資本適足性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對資本適足性的關注包括兩方面:第一,於某特定評等等級,保險公司用以支應營運所需的資本水準;第二,由資本結構╱品質來觀察。就許多案例而言,分析工作必須深入受評保險公司背後,檢視其整個所屬集團,同時也要分析其控股公司(若有的話)。本公司倣效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發展了一套風險基礎資本模式,據此分析上述各項要素,並計算資本適足率。雖然這個模式對我們如何看待保險公司的資本強度,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其亦只是評等過程中的一項工具。保險公司的評等並不全然取決於此一單一標準。 本公司就保險公司的營運水準衡量其資本適足程度,比較其現行和未來資本需求與真實(而非報表上)的資本高低。資本需求是以下列的面向來綜合考量,其中包括:保險公司業務組合內容及相關風險、投資政策、公司成長前景、對子公司財務支持的需求或提供母公司股利、財務槓桿、再保險保障及損失準備提列的適足程度、以及吸收未預期事件衝擊的資本緩衝等項目。本公司認定保險公司可使用的資本是來自報表上的資本,並以隱藏性資產價值、資產品質╱變動程度、損失準備提列與再保險攤回的保障適足程度、可預期的新資本來源以及會計標準的積極╱保守程度等項目加以調整,俾能正確地求得結果。 衡量資本適足性亦須檢視保險公司或保險集團的財務槓桿操作有多高。主要的槓桿指標包括財務槓桿、準備槓桿及投資槓桿。財務槓桿的分析將考量保險公司的資本結構有多少比例是由發行股票籌資,又有多少是依靠舉債達成。 檢視的比率包括:

  • 債務╱資本(資本的定義是債務加上股東權益)
  • 優先股╱資本
  • (債務+優先股)╱資本
  • 固定費用比率(有無包括優先股股利支出,以便正確計算)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會深入受評公司的背後,衡量整個集團的財務槓桿操作程度,以正確評估一個組織的整體資本結構,以及槓桿操作對受評保險公司的影響。本公司同時會考慮受評保險公司的固定費用比率,因為此數字對抵銷或加重資產負債表有關槓桿操作的風險有部份的影響。優先股、次順位債務、及其他「混合型」財務工具,通常擁有獨特的品質與結構,而且也許會呈現出類似權益又類似債務的特質;本公司亦將個別衡量這些工具,以決定出能對各家公司特有的狀況作出最佳說明的方法。同時本公司會考量債務的到期結構是否均衡,是偏重於短期抑或長期,從而導致公司暴露於更大的風險中。

          準備槓桿〈定義為損失準備提列╱權益〉可檢測保險公司有多少公積足以應付損失準備的變動(亦即未預期的準備透支)。此槓桿比例愈高,表示保險公司的財務能力愈容易受到未預期之損失的威脅,或是愈有必要強化準備金的提列。不過,檢視這些比率的絕對數字時,必須小心謹慎,因為公司的業務組合與財務報告準則都可能影響這些比率。損失準備提列對已滿期保費收益的比率亦將予以分析,因為此比率的更動或可揭示提列準備保守程度的趨勢。不過這個比率依然會因業務組合的改變、或核保條件的相對優弱點而受影響。投資槓桿,其定義為「真實」資產(股票與房地產)對權益的比率,此可檢視保險公司的資本暴露於潛在波動性資產的程度。本公司亦將留意保險公司向其子公司與關係企業所作之投資,相對於保險公司資本規模的程度,並評估此「雙重槓桿」的影響。 其他評估「資本品質」的議題包括:不夠嚴謹的會計原則可能造成保險公司過於樂觀的帳面表現假象(價值高估的資產、超高的商譽價值、或遞延的併購成本),利用再保險以支應資本適足性,以及過度使用優先股或混合型權益工具導致資本強度稀釋等。 最後,在分析資本適足性?堙A本公司亦檢視損失準備適足性與再保適足性:
        

  準備適足性與品質:對產險公司與再保公司而言,準備適足性是影響財務健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亦是最難準確衡量與評估的項目之一。本公司將儘可能地獲得保險公司提列準備的方法與實務之全貌,並瞭解其準備適足的計算基礎是建立於事故年制或核保年制。某些國家的保險公司於其技術性準備中,有大量「隱藏性」準備;本公司將儘可能瞭解這些準備的規模及這些準備的管理方式。若資訊充足,本公司將使用內部開發的損失準備計算軟體,並根據一些業界熟知的技巧為基礎,以發展出本公司認定的準備適足程度,以及對某些假設之敏感度分析。 再保險保障:本公司亦評估保險公司對再保險保障的想法與實務。這種分析的面向包括:考量保險公司本身有多少業務係依靠再保保障(亦即,此保險公司是一個淨風險承擔人;或該公司儘管簽發巨額保單,但預期可將大部份風險轉移給再保公司)、再保計劃的結構(包括巨災曝露程度之分析、再保總額及可能最大損失[Probable Maximum Losses-PMLs]),該公司選擇其再保公司的審查過程、再保計劃的整體品質,以及處理╱衡量再保險的賠款攤回。

流動性

          這個部份將同時包涵質與量兩者的分析,中華信用評等公司的分析重心放在三個主要影響流動性的來源:

  • 承保現金流量
  • 公司整體營運現金流量
  • 投資組合變現性

          承保現金流量的計算是保費收入,減去理賠、佣金以及營業費用。就長期而言,所有財務健全的保險公司應呈現正值的承保現金流量比率。然而,本公司了解,現金流量會因其保險業務本質與再保險的安排,而每年有所波動;而且,各保險公司不同的業務組合亦會造成相異的現金流量模式。承保現金流量與保險公司承保短天期業務的多寡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不過長保期業務因受到準備提列的影響,因此對承保現金流量而言,未必能在保單簽發當年完全反映。 營運現金流量的計算是以投資收益與其他收益作調整的承保現金流量,減去給保單持有人紅利支付、賦稅及其他支出;就長期而言,營運現金流量必須是穩健且為正值。一般而言,本公司會將已實現資本利得自上述計算項目中排除,但瞭解不同公司或地區的投資策略(如,較強調資本利得而非現行收益的策略)將影響此種比率的高低。 出售特定投資資產的能力也是一種潛在的變現來源;不過,出售資產的能力(依預期的速度以及價格出售等)往往取決於市場狀況。因此本公司傾向將資產出售視為次佳的變現性來源。若某公司必須出售大量資產才能維持其日常營運,則該公司極可能正面臨嚴重問題。 此外,本公司同時將詢問保險公司,是否保有任何銀行承諾的融資額度或金融機構的信用工具,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其變現能力。

財務應變能力

          這部分的分析主要是屬於質的方面,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將檢視保險公司未來對額外資本或流動性的潛在需求,並將此需求與可資利用的額外資本或流動性之來源相比較。對一家公司而言,如果該公司對資金的潛在需求有限,則取得額外資金的管道受限,或許不構成嚴重的問題。本公司會謹慎評估,保險公司對未來資金的可能需求是否會將其融資管道用盡。 保險公司可能會有異常的資本或流動性需求,以支應快速成長或併購需求、支援關係企業,或者渡過意外的艱困狀況。額外資本或流動性的來源可能各有不同,包括資本雄厚的母公司或關係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當地或海外的股票與債券市場),出售非策略性的資產,以及額外再保險的使用。 若保險公司預期該公司對未來額外資源的需求有限,或可經由其他方式充分地獲取,則儘管該公司缺乏對股票市場的融資管道,此種“缺乏”本身倒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另外,本公司的評等過程並不將相互保險公司與一般保險公司相比較,且不會對相互保險制度的公司有主觀上的成見。

*註:相互保險公司在台灣還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