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等準則
壽險準則

(此評等準則已被於2009年4月22日公佈之"Criteria | Insurance | General: Interactive Ratings Methodology"取代)

評等方法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對壽險業者的評等方法,簡單言之,乃是對從事廣泛業務的保險公司作財務風險的評量與比較。對壽險公司而言,這些分析方法不只可用來評估這些傳統業務的財務相關風險,同時也適用於新種業務。此一評等方法之所以有效,其關鍵在於我們極為注意定性因素的分析及未來保險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透過與保險公司管理階層的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公司的業務、營運以及其財務政策如何影響其財務強度。中華信用評等是在與管理階層進行廣泛的討論,了解根本的問題後,才進行信用評等的授與。

  本公司是根據保險公司目前及過去的績效表現,評估對未來財務績效的看法。然而,該公司的管理策略、營運、效率、風險承受度以及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都是影響未來財務績效的最關鍵因素。

  最後,評等等級的決定,是綜合考量個別保險公司所獨有的特性及會影響其未來的財務表現的各種因素。當然,評等好的公司在部份的分析項目中也有可能表現不佳。評等並不是一個評分表下的產物,而是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之最重要分析項目的判斷。保險公司未來的財務強度乃是基於以下各主要項目的評估。

  本公司的評等方法適用於所有的保險評等,並且一體適用所有類型的保險公司。評等構面包含產業風險、業務檢視、管理及公司策略、營運分析、投資、資本化程度、流動性與財務應變能力。

產業風險

  產業風險是指保險公司所處的環境結構。本公司希望以保險簽單的型態(如商品類或部門別等)與保險公司的地域分佈為基礎,來衡量產業風險。我們會考量地區性的因素對保險業者營運的影響。若保險公司隸屬於一個龐大且較多元化的集團,本公司也會注意這些非保險的業務,以評估其產業狀況是利是弊,並評估該集團非保險業務經營優劣,對集團整體業務的潛在影響。

  本公司評估保險公司產業風險的主要項目包括:

  • 市場新進業者的潛在威脅性
  • 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性
  • 產業的競爭狀況及波動性
  • 潛在的負債”拖累”(指撤離市場的難易度)、產生巨額損失的風險。以部份例子而言,由於法規的限制,保險公司必須取得同意或繳納罰金,才能撤出部份業務線。
  • 要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的議價能力。
  • 保險公司所面對的法令規範及會計制度。

  廣義地說,產業風險愈低,則從事該項業務(部門或商品類)的保險公司之平均信用評等愈高。產業風險低,意味著:從競爭的觀點,營運環境對經營壽險或年金險的公司是有利的、法規的架構亦有助於保險公司清償債務的能力、以及採行保守穩健的會計標準。在這些條件下,可以預期的是,產業風險低,比產業風險高的保險公司,其營運更有利並且波動更小,儘管有著很高的產業風險不全然限制個別公司的評等等級,不過他們將更難證明自己有高評級公司的盈餘表現及穩定性。

  綜合來看,產業風險的分析包含以下幾點:

  • 整體產業所投入資金的報酬率
  • 股東權益報酬率的走勢可否維持
  • 個別公司如何獲利
  • 該產業的風險調整後股東權益報酬率是偏高、偏低或是在平均值

業務檢視

  在評估未來財務強度時,找出該公司最根本本質與競爭優、劣勢來源是非常重要的。當分析師已定位出該公司組織架構的特性與構成其競爭優、劣勢的業務活動後,業務檢視會是決定最終評等等級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些優、劣勢與公司策略、經營效率密不可分,而且深深影響財務表現。我們並會評估該公司的優勢是否能維持下去。

  檢視公司業務時,往往牽涉較主觀的判斷,然而,優勢、劣勢的展現卻是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此外,相對優勢也能抵銷掉部分劣勢在分析上的不利因素。

  我們將公司的業務單位與產品線組合、行銷通路、業務多樣化程度,與利基策略的適當性做一評估,也包含營收的水準高低、成長率與品質。公司要有極佳的經營績效展現、或是強健的成長特質,或者是兩者兼備,來證明它的競爭優勢。我們也對公司重要的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的財務強度與公司策略一併納入評等的考量。

  我們常被問及,公司的營收成長對於評等的影響如何?很明顯地,為成長而成長的策略,將會導致失敗,也不適用在只能透過殺價競爭而獲致成長這樣的市場。高盈餘不代表信用強度就高。我們預期在中長期,績優的公司有很好的成長展望,不過在某些時候,零成長或低度成長,可能會是維持盈餘表現或資本水準較佳的策略。我們將公司市場地位的優勢與本身策略一起評估,並且,一定會在符合公司最適的財務構面下考量該公司的地位。假如該公司能證明持續很好的盈餘表現,在利基市場又能維持其競爭優勢的公司,能夠拿到較佳的評級。

  我們對於各營業單位會有詳盡的分析,以瞭解該公司採行的是主動、攻擊性,亦或是防禦性策略;是否有很多高獲利的產品線,還是潛在獲利的產品組合。我們也檢視股東結構、市場狀況、產品配銷,甚至是有無對公司營運特別重要的單一產品線,並分析市場上是否存在對受評公司有潛在機會、威脅的趨勢。

  以下範例說明我們如何檢視一家公司的業務:

  • 來自通路優勢、產品內容、投資能力、服務品質、成本結構、掌握區隔市場等,所產生之競爭優勢的程度。能將自己從對手中差異化,是長期成功的關鍵要素。
  • 在業務面、地理區隔、產品及配銷通路,所衍生之收入來源多樣化。最期望看到的是,客戶遍佈全國,經由廣泛的產品線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並且不同產品線在個別市場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因此能獲致長期利益。此外,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知名度,我們也給予正面評價。
  • 整個公司及主要產品線的市場佔有率。當然,在重要市場區隔有高市佔率,這是最佳情況,不過要能持之以恆。同樣重要的是公司如何達到以及保持它的市佔率。最好的是,市佔率的獲得是來自於公司本身的優勢,而非削價競爭的結果。
  • 該公司採用的行銷通路種類,決定成本效率。很關鍵的是能針對不同產品使用最適合的通路,以極大化銷售效率。舉例而言,直效行銷較外勤人員成本來的低,但是若所販售的產品較複雜,需要人員親自解說時,外勤人員的成本就值得付出。
  • 選擇的市場。假如公司選定一個特別市場區隔,則該區隔的成長性以及影響成長的主要因素,都對公司未來前景有影響。儘管在一個成長性看好的市場,維持或擴張市佔率是一個評等有利因素,這樣的市場是否足以提供業者有好的財務表現,也是另一考量。
  • 過去五年收入的成長性以及未來幾年的預測數字。雖然好的評等等級似乎與長期成長劃上等號,但成長也必須將穩健的收益性一併考量。

管理與公司策略

  雖然管理階層對產業風險沒有能力去控制,卻能透過公司本身競爭優勢的選擇、用謹慎且最終可獲利的方式管理所擁有的資源,以發揮最大影響力。因此,評等的分析一定要評估公司策略的形成與執行,才算是完整。

  我們認為,基本上管理品質與公司策略的選擇,是構成公司財務評等的關鍵因素。組織的策略、經營成果與財務風險容忍度,建構其競爭優勢的強弱與財務表現的優劣。

  或許有人認為管理與公司策略的分析是整個評等流程中最主觀的部分,因此我們發展了一套適用於所有受評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的流程。儘管基於某些質化變數本質,主觀判斷的部分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這正是分析師能提供除了一些量化分析以外,更有深度、價值的觀察。透過與管理階層的會議訪談所得到的訊息,增加了我們的分析與所得結論的深度,正因為這樣的洞察力,將我們與其他只作量化分析的方法作區隔。

  這部分所欲探究的包含以下議題:

  • 策略的定位
  • 營運成效
  • 財務風險的容忍度
  • 組織架構,以及該架構如何搭配公司的策略

  在評估該公司的策略定位時,很重要的是去瞭解管理階層的角色,以及策略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分析師要能辨別出那樣的角色與目標是屬於市場佔有導向、或財務、或傳統導向,在公司內部是否有一致性,並依此判斷,對公司未來發展做預測。

  為了發展出一套正式、且清楚明確的策略,一個規劃過程是必要的。因此,像某些劃時代的策略是如何擬定、更新,以及支持性薪資制度的設計等這樣的問題,就是有關連的。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去評估管理階層所擬定的策略是否和能力相符合,是否是有意義的策略。也想瞭解管理階層將計畫付諸實踐的能力、是否存在一套有效的溝通機制,能將想法傳達到低階主管,以及實績與規劃的比較評估。

  營運成效是評估公司執行所選策略的能力。我們分析經營階層在各產品線的專業,以及稽核與內控制度的適足性。跟預期相較,他們的表現如何;所採用的是何種型態的內稽制度;管理方式上是集權還是分權,效率有增加嗎;公司的組織架構與所選擇的策略配合嗎?

  評估財務風險容忍度讓分析師對管理階層在財務目標、資本結構、財務與會計保守程度、董事監督能力與風險承受度上面的想法,有一瞭解。明確的財務目標為何;資本有多少、組成為何、槓桿使用程度;所投資資產的品質、多寡;資本適足性如何衡量;準備實務與再保險的使用;有無對可接受風險預設限度;準則是否夠詳細或只是一般性原則、是用在很多業務項目還是部分;公司是否保守經營;董監事是否積極介入公司經營;公司的經營是為了管理階層、所有人、保戶還是保險代理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能夠顯示出管理風格的保守或積極性,並且讓我們瞭解該公司的基本面。

  組織架構必須能支持策略。高階主管是哪些人、背景為何、管理團隊在一起多久的時間;我們會請受評公司提供管理組織架構圖。公司是以功能、產品、市場、區位、或是行銷通路來做組織的分工。

營運績效

  為了要分析公司的經營成效,我們欲瞭解其善用策略及優勢的能力,並且和資本強度分開來分析。我們看盈餘的歷史性趨勢,也看未來展望;穩定性以及品質好壞。我們最常用稅前資產報酬率,因為它不會因槓桿使用受到扭曲。對於不具資產累積本質的險種,如健康險、死亡險等,我們用收入報酬率衡量盈餘好壞。

  主要分析項目包括效率持續性、費用結構、死亡率經驗、有效稅率、定價政策、盈餘趨勢以及穩定度。另外紅利的分配也會影響營運績效,我們視此紅利分配為成本項,以扣除掉此部分的盈餘計算資產報酬率。

盈餘適足率

  雖然關於資本是財務強度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這樣的觀念已經被提的很多,不過盈餘代表著一家公司的原動力與未來的存續與否,同時高盈餘也是最能吸引資本流入的因素,也說明管理階層經營能力的好壞。大部分的管理階層都將盈餘當作一個重要的策略性目標。我們一直以來,也視盈餘為主要分析因子。因此我們發展出一套納入各個經營管理細節的盈餘適足率模式,幫助我們做出評等決定。

  盈餘適足率模式涵蓋不同產品線,卻能透過不同風險權數的設定,將個別產品線不等的盈餘目標也考慮進去。此模式也按照時間加權(最近年度20%加權、過去三年平均30%、過去五年平均50%),以五年的時間資料,將產業循環、競爭壓力、再定價策略、費用、以及非經常性事件所導致的年度波動一併納入考慮。所得分數從弱(B,分數低於50%)、好(BBB,100-149%)到極強(AAA,250%以上)有不同解釋。該模式乃比較稅前盈餘(扣除利息費用、稅賦、已實現損益)與目標盈餘數字(特定公式計算得來),得出一比率。

  在衡量財務強度時,我們也考量到其他相關風險,如投資風險、簽單風險,以及其他達到盈餘所承擔的業務風險。假如公司是因為追求高風險業務,而有較高盈餘,我們會認為該公司的財務安全性不如盈餘適足數字所示。好的盈餘應該來自於在市場上所建立的競爭優勢,並且會帶來價格優勢、低紅利分配或是費用上的優勢。

投資

  資產品質與投資績效,對一家保險公司的營運與競爭力維持是必要的。保費和存款的收益必須足以支付未來的理賠金額。一直以來,健康險或是意外險的業者,因為意外事件發生的時間與理賠性質較難預測,所以在投資上顯的較保守;而年金險或壽險業務的求償因較易預測,業者較願意追求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所以,我們對投資組合的分析,尚須考量保戶的需求,以及收益、安全、流動性的綜合考量。

  分析重點為公司如何將資金分配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上。公司決定將比重放在某類資產上,就大致決定投資組合的收益性。資產的分配,從債券、房屋抵押、優先股、房地產、普通股、到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我們評估資產的品質、分散適當與否,以及支應保戶債務的能力。保證收益的險種通常需要投資在固定收益資產,團體保險則允許較大部分投資放在股票。

  我們分析壽險業環境變化與公司所銷售的險種,以判斷該公司投資標的與債務結構的配合程度。在我們分析公司風險偏好度時,投資風險以及債務結構和投資組合在到期日的配合度,就是非常關鍵的議題。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與資產、負債的所需均衡度,視所銷售的險種而定;我們透過特定資產、負債的到期日與利率敏感組合的現金流量之分析,檢視公司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我們也檢視公司是否有採用避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投資組合多樣性

  瞭解公司資產分配的策略後,我們檢視是否有不尋常的集中情形在某資產類別、產業別與個別公司上。重點是這樣的投資組合要有多樣性,且隨著不同資產的累積,多樣性有可能逐漸消退。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集中於某家族以不同名義發行股票、可轉債的情形發生。另一個例子是房地產投資過於集中,如住宅抵押憑證、商業用與自住型房地產等,這些資產價值在低利環境都會減損。

信用品質

  我們會將信用風險的改變在資本模型就納入考慮。不過能瞭解公司為什麼、如何會投資在有信用風險的標的上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藉此推斷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狀況。公司是否傾向投資在高風險標的物、未受評等的憑證或是隱含其風險偏好? 

利率風險

  同上所述,我們檢視資產、負債的到期結構,是否有利率選擇權的使用,利率敏感性模型的測試結果如何。在我們的資本模型中也包含利率風險一項。 

流動性

  相對上,幾乎所有壽險公司的資產流動性都很高,不過我們還是很關心公司整體的流動性,尤其在重大災害發生時,公司要能很快將資產變現以支應理賠,此部分主要議題為:

  • 公眾資產與私有資產比重
  • 長短期比重
  • 投資組合期限,特定市場風險
  • 不動產抵押憑證的比重、到期結構與形式
  • 股票投資的比重、形式與品質

市場風險

  此是指資產(尤其股票)市價波動的風險。因為許多健康險業者以及一些壽險業者在股票投資部分相對高,因此承受了相當程度的市場風險。雖然在我們的資本模型中已經將波動性放入,我們仍欲瞭解股票及其他有價證券的投資政策、是否依每日市價評估其投資組合,也對未來現金流量作預測。

報酬

  在分析以上影響因素與稅率後,我們得以解釋其資產報酬率的高低,比較歷史性資料、與產業作比較,期望對該公司持續的獲利狀況有一清楚的瞭解。

資本

  在我們公司對壽險/健康險業者資本健全度的評估中,資本適足性模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個模型產生一個的資本適足比率;該比率將調整後資本、公積,扣除潛在投資損失後,與BBB等級的盈餘水準做一比較。從不同的資本適足率,我們得到不同的水準評價,如極佳、佳、好、適當。要能達到最低穩健程度的BBB級,該比率至少要有100%。

  不過該比率只是我們在評斷公司資本適足水準的一個起始點;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將同時被採用,以確保我們能得到完整的資本適足輪廓。而分析師,因為他能夠依據公司個別情況調整模型,以評估其風險,又要能維持同業間的可比較性,也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此模型先計算出調整後資本,再評估各項資產風險、負債風險,(請參閱英文原稿附表) 

負債風險評估

  運用在模型內的因素反映了我們對死亡、疾病、失效、費用、以及利率不相稱的風險上,所需吸收的資本門檻水準假設。

壽險與健康險

  大體上,我們對壽險〈死亡、費用、存續、以及其他的訂價風險〉C-2風險的評估類似於「全美保險委員協會」〈NAIC’s〉的方法,不過我們對大多數的因素都更為審慎保守。在健康保險方面,我們考量了不同產品、不同風險的負債因素,例如,在醫療產品上所具有的看管程度。對於壽險再保的公司,我們通常會額外附加標準適用值的25%到50%;此反映了我們的看法,即是再保者對風險的控制程度不及〈保險單的〉出單公司。

養老年金

  低的、中等的、或是高度風險的,其適用標準值分別是1%、2%以及3%。養老年金準備隨市值調整以及短期保證的,被認為低風險。中度風險的項目則是包括養老年金準備有解約懲罰、不得退回、隨市值調整、保證費率在一年以上的產品,以及保證投資約定。至於高風險的項目則包括:結構性設計、單一保費立即年金;此兩債務通常保期較長,在資產負債管理上也是較困難的挑戰。我們的資本模式並不會根據不合格的精算師對該公司資產負債管理過程的合適性意見,而將風險因素減少。

保證的獨立帳戶

  我們所使用的權數是依照保證的種類而定,而且如果這些債務隸屬於一般帳戶,則還需要計入額外的權數。 

一般企業風險因素

  此一模式涵蓋了一般營運風險的權數,此處的風險是根據在年度法定報告中,在當地的簽單保費。我們利用這種衡量方式以作為營運風險的代表,反映出「全美保險委員協會」〈NAIC’s〉的方法。 

模型的調整

  我們的資本適足模型創造出一個衡量保險業者資本適足率合理、一致的方法。不過,其結果主要是參考的依歸,而非是絕對的指標。評估資本適足率的一個重要部分包含了對此模式的調整─質與量俱涵在內。調整考慮的面向或許包括下列的部份

  • 公司內部產生資本,以及透過獲利讓自有資金成長的能力。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長期具良好獲利能力的公司,較獲利波動性高的公司,具有更可靠的盈餘成長發展性。我們同時也認為一家保險公司的未來成長計劃,是與管理階層致力維持或強化盈餘適足率,或是與經營較弱資本結構息息相關。
  • 母公司、關係企業、或子公司的資本需求。我們會考量到那些也許會為了未來的資本需求,而仰賴受評公司資金挹注的關係企業,或是母公司對股利分配可能日益積極的態度,而造成對該公司資本的潛在需求。相反地,一家母公司、子公司或關係企業提供未來盈餘的能力,或許對我們如何評估一家保險業者的資本強度有其正面的影響。
  • 資產/負債管理技巧的品質。我們認為:願意接受增高風險之公司,比恪遵更謹慎作法的公司,較為不利。公司證明了對從事風險的了解程度,亦會影響我們的評估。
  • 用於支持積極成長以及資本強度的再保險使用,再保收回預計的時間,以及再保險人的品質。
  • 其他的或有負債。其他有可能消耗資本的債券保證或類似的或有負債,亦在考量之列。

  雖然我們給予風險基礎的資本比率相當的關注,但是資本適足性的評估僅是用於達成對公司財務評析的諸多因素之一而已。我們的評等過程將會繼續根據我們的信念,即是資本適足率並非對保險業者信用品質之廣泛分析的一個替代品。其他重要領域的強弱優劣,例如像一家公司的管理以及策略、業務概況、營運績效,流動性、以及財務應變性、或許都更能抵銷資本適足的強弱優劣。

如何看待利率風險

  90年代時,壽險業者已經從授信風險轉移到選擇權風險。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在之前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時候,而浮現的商業用房地產抵押績效不佳以及流動性問題,以及因高殖利率債券信用惡化造成對信用的關切所致。另外一項理由是,保險業者試著擴大「全美保險委員協會」所採用的風險基礎資本比率,此比率對選擇權風險並沒有很明白的權數計算。實際上,保險業者大多忽略利率風險,而隱含在帳面價值的會計帳下。

  標準普爾的風險基礎資本模型,兼具了對壽險業者所承擔的資產以及負債的風險考量。在資產方面,我們的資本模型一直以來,將保險業者就其債券投資組合的信用風險、商業用房屋抵押及不動產的授信風險、以及股票投資的市場風險納入其中。1994年,標準普爾開始分析保險業者的投資組合,以檢視其選擇權風險。我們現在已經能夠針對這項資產風險而更清楚地來界定我們的方法。

  在模型當中,我們採行可顯示出債券違約機率的相關模式,對可能產生問題的債券要求更多資本,也提供了債券無法履行時的緩衝。針對選擇權風險所需的資本,是依據可能的利率波動而分配,也就是說,如果處在面臨利率變動的環境時。明顯地,在投資的平均期間,利率變動是無法避免的。更重要的是,資本水準將會特別針對一家公司整體的抵押投資組合風險,而有所不同。並非所有的PAC債券以及附商品都很類似;同樣的,所有公司的風險偏好度也不會相同。 

方法學─標準普爾對利率風險測試

  這種方法學的目的是,藉由對不同水準利率的測試,以及在相同的條件下與「A」級無買回權的公司債相較,將抵押擔保之有價證券的選擇權風險獨立出來看。標準普爾正尋求將這些資產提前或延後償付的風險抽離,也就是因利率波動所導致的不可預測性。這種做法的目的是假想一家保險業者的資產是與負債相稱的;實際狀況則不然。將評等過程中的資產負債管理部分獨立,以將到期結構不相稱的風險分開來看。 

  基本上我們的方法學採行的利率波動區間,是抵押擔保的投資組合中上下變動300bps以內,不過變化的幅度也許依照年底殖利率曲線而逐年不同。根據1997年底部位水準,在1998年,標準普爾公司利用的平行率波動是介於正350bps與負250bps。大部分的保險公司在整體投資組合方面,已經遵守紐約州第126條州法,採用這套敏感度的分析。標準普爾公司也要求保險業者,將自己的抵押擔保投資組合進行獨立分析。我們對保險業者在這方面評估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保險業者對這些資產敏感度分析的能力。 

  標準普爾公司從許多「A」級的無買回權公司債中,設計出一組綜合性資產,此組公司債的存續期限完全配合抵押擔保投資組合的有效期限。此綜合的「A」級資產然後依照殖利率曲線的同步變動,重新定價〈通常是介於正負300bps之間〉。這些結果,在同樣的水準下,與抵押擔保的投資組合相較,以得到所需的資本水準。換言之,抵押擔保投資組合的年底市值加上300bps的數字,從綜合的「A」級資產市值中扣除。相同的等式也以負300bps來計算。用兩個計算出來的數字中較大者,做為資本的費用。如1998年的例子一樣,用在這種計算方式的利率變化幅度,根據年終殖利率曲線也許會逐年不同。

(相關公式例子請參照英文第40頁原稿)

  這種方法學在利率改變時,不並要求因「一般公司債」的價格變動多提供資本。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以價格變動來比較公司債;此乃利率變動時,標準普爾可以合理預測的一個情況。利率的波動以及抵押擔保資產的縮短或延長的可能性,解釋了投資人被支付以相對評等的額外價差。這些資產績效是否較更可預測者的績效佳,將視利率變動的幅度而定。依不同保險業者的投資組合,對這些額外所需資本的量化,對標準普爾來說始終是挑戰。至於信用風險,保險業者可能將依些風險轉嫁到保單持有人,然而,標準普爾相信,競爭的環境會限制保險業者轉嫁的能力。相對低的利率水準或許也會限制保險業者轉嫁風險的能力,因為業者可能會提高原先較低的可接受利率門檻〈5%〉。標準普爾公司希望看到可以抵銷轉投資的風險的資本緩衝。如果負債允許利率重新設定,則此緩衝可讓保險公司爭取時間慢慢地降低信用成本與財產損耗。

  局部避險是否可以抵銷資本費用,需視避險是否符合經濟效益,是否隨著時間的經過都具策略性及經常性使用。對多數這類資產,避險並沒有經濟效益;事實上,長遠來看一個保險業者可能更適合放在「A」級無買回權公司債的同級評等。然而,標準普爾公司認為避險是一個有效的資產,而且有助於平衡信用風險。在評估投資組合時,標準普爾首要的重點就是尋求資產均衡,說的更精確些,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為了決定資本費用,我們將投資組合彙整放入模型中,給予相似資產同一權數。標準普爾的分析著重在整體的投資組合效益。此與「全美保險委員協會」所採用個別分析資產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個評估保險業者風險的關鍵因素是:抵押擔保資產所佔資產的百分比、投資組合波動性、以及相對資本基礎。檢視資本費用對公司的影響,在標準普爾對其資本基礎的觀點,也就是在選擇權風險費用前後的資本絕對移動,是很重要的。然而對資本基礎的影響,並非是選擇權風險如何影響保險業者評等的唯一決定要素。在評估抵押擔保利率風險時,很重要的是強調其只是評估保險公司整體財務能力的其中一環。這種風險也需要在每家公司不同的債務結構下去個別考量。債務的本質有助於決定此風險將被業者或投保者所吸收的相對程度;而且也應該將之放在更大的層面討論,無論是利率向上或向下波動,都可能在任何時點對業者造成更大傷害。我們相信,因這類資產可能的績效改變,作某種程度的資本緩衝保護,確有必要。 

標準普爾如何檢視保險公司的不動產組合

  標準普爾以各種不同角度檢視保險公司的不動產投資組合,以決定在評等過程中的影響性。不動產組合,在保險業者所需用以支應債務結構的資本品質與水準的決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再者,流動性以及獲利潛力也需評估,至少需部分評估,以作為管理不動產資產的參考。由於市場轉變,許多保險公司不再需要提供承租人租金頭期款優惠措施,例如鼓勵租賃、專門為顧客設計的服務;過去這些措施都會對盈餘造成負面影響。應該注意的是,在標準普爾用以衡量保險業者理賠能力的流動性模型中〈在嚴重的保單解約以及撤銷的情況下〉,不動產並沒有任何貢獻度。

  請參照英文原稿42頁,表一的流程圖示,摘要說明我們用以評估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組合的方法學,以及用哪種方法計算出來的資本費用,會放入我們資本適足模型。

大型子公司/關係企業 資本費用

  這裡的大型,指的是佔保險公司總調整資本(TAC)的10%以上,且在我們集團的評等方法學裡,被視為是「非策略性的」的子公司/關係企業。標準普爾會在資本模型中,對所有子公司的投資,採用市場適用的權益波動費用,再加上15%的集中化費用。在美國,這代表費用將是15%權益波動費用以及15%集中化費用的加總,相當於在子公司/關係企業整體投資有30%的資本費用權數計算。應該注意的是,算出的總費用是下限,而且如果分析師相信以下情形存在:對子公司的持股異常波動、持股價值被高估、或是持股價值預計有顯著貶低,則分析師有決定權增加此類資本費用。

對公開交易的少數股權之資本費用

  鑑於許多保險公司近來決定將部分的子公司股權處分掉,標準普爾已經採用了一個資本費用計算方法,專門針對有公開交易的少數股權的子公司以及策略聯盟。此方法只適用在標準普爾的集團評等標準裡定義的核心,或策略重要性的子公司以及關係企業。

  對非策略性的有少數股權公開交易的公司股權投資,將會用完全市值計入,如同任何其他股權投資。這些投資將取決於標準普爾就市場波動〈全球一般是15%〉的資本費用,而且如果該項投資佔了集團資本的15%,這些投資也將受到標準普爾集中風險費用的影響。 

  標準普爾接受下列原則下的資本加分(在集團資本模型之中):

  • 子公司或關係企業市值的資本加分,唯有在該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的股票經有公開估價,才得以承認,且必須有足夠的在外流通股份以構成有可信價格的流動市場〈換言之,有充分數量的報價、標價,以決定市場價格〉
  • 因策略聯盟或子公司的市值超出帳面價值的的資本加分,將不會超出管轄該區保險母公司之主管機關所給予的資本加分。〈此種情況僅適用於主管關的資本準則存在時〉
  • 因策略聯盟或子公司的市值超出帳面價值的的資本加分,將不會超過差價的25%。
  • 在集團資本模型中,因策略聯盟或子公司的市值超出帳面價值的的資本加分,將不會超過總調整資本〈包括此資本加分〉的10%。 

流動性

  在過去10年裡,一些知名保險業者的破產事件已經證明了,缺乏流動性是導致政府干預的主要因素。回顧過去,許多這樣的保險公司都有足夠的資產以應付大多數的保單持有人以及債權人的索賠。保單持有人如果意識到他們的保險公司正面臨財務困境時,會逐漸傾向有解約的動作。然而,即使在如此的重要性下,流動性並沒有如風險基礎性資本,被許多監理單位,包括「全美保險委員協會」視為是衡量清償能力的主要方式。具有適當的流動性意味著能夠即時地償付到期的債務,並且也能夠利用市場的機會。當公司處於壓力下時,流動性風險是最清楚可見的。在「Mutual Benefit Life Insurance Co.」與「Executive Life Insurance Co. of California」的破產案件被廣泛報導後,保單持有人對這些公司缺乏流動性都感到相當驚訝。雖然保險業者在重新建構投資組合的同時,流動性也漸漸改善,但是標準普爾相信,流動性的維持對人壽保險業仍是重要的挑戰,亦對評等有顯著影響。 

標準普爾的流動性模型

  標準普爾的流動性模型,是在立即與持續的兩種「壓力」情境測試下,衡量保險業者的流動性,並在兩個項目中之衡量結果採用較低者。然而,一如我們的資本適足性模型,這項過程也會涉及在本質上的分析調整,反映出流動性會受到整體投資概況,及產品可解約性的大大影響;但是其他像是行銷管道,以及目標市場的因素,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流動性的分析著重在保險業的流動資產以及期限突然縮短的債務,兩者相互關係,而非只單獨看保險公司的整體流動資產。唯有在上述兩者之間出現失衡時,流動性不足的現象才會發生。

  在制訂流動性策略方面,管理階層面對了,為維持高水準的流動性需要而大量投資在較短期、低收益的資產上面,與投資報酬的兩難。最近,為了緩和流動性需求,許多業者在保單設計上做了一些改變,如隨市場利率調整保單費用、用一些罰款遏止解約。然而,在現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維持高收益率,又滿足消費者對可解約性需求的壓力,對保險業者一直是項挑戰。標準普爾認為,整個產業的負債流動性遠較許多公司認知的高。

  在1980年代,保險產品的整體設計,基本上都假設保戶不會也不可能不繼續投保,不過當保險公司與保戶中間的臍帶關係開始鬆動,保戶也有新的儲蓄型商品選擇,如共同基金時,我們相信保戶會為了追求較高收益或是意識到保險公司有財務危機時,捨棄舊有保單的傾向就會越來越明顯。

  標準普爾對保險公司流動性的評估包含下面幾個部分:

  • 準備與存款負債
  • 這些負債相關的可解約性、規定,與限制
  • 資產組合,以決定在各種壓力情境下的資產變現能力
  • 持續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
  • 其他對現金流量有影響的活動,如債務、母公司要求的股利分派,或是潛在的或有負債

  由某些例子顯示,個別公司處分資產的能力可能較預期為佳;然而,由我們的經驗得知,不管在零售保單,更有甚者在批發業務上,未被預料到的資金取回的可能性大增,並且相較那些已經繳付的保費或存款,這些累積的現金價值也愈來愈顯著。此外,這個可能性也會受解約費用與市值調整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負債的風險調整後流動性

  在預期的與未被預期的資金取回兩種情況下,標準普爾的流動性模型將壽險公司的流動性資產,與風險調整後計算出的負債相比較。在立即的,與持續的兩種壓力情境下,此模型檢視保險公司的流動性表現。每個情境下產生公司必須完成償付義務的基本期間;此外,每個情境也假設,為了應付多一個年度潛在的與現有的義務,公司必須持有可接受的流動資產水準。

  立即的情境指的是像Confederation Life Insurance Co.突然倒閉的情形,該公司在一個月內經歷了非預警的立即性資金取回及解約。而持續性的情境情況相同,只不過時間拉長到一年。當我們分析模型跑出來的結果時,我們著重的是顯示出較低流動性數字的情境。

  為了要跑模型,我們需要公司負債項下的險種類別明細,並分別對各類險種乘上不同風險係數,該係數可顯示出保單解約的可能性高低,即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保單持有人會將保單解約以取回資金的機率。我們認為傳統壽險保戶比其他險種的保戶,對公司消息或市場變動的反應來的慢。因此,我們給予傳統壽險產品在立即情境下30%的風險係數,亦即有三成的保戶會在一個月內自由解約。然而,我們在持續情境下將此係數增加到50%,亦即有五成的保戶會在一年月內自由解約;同樣係數也用在利率敏感型險種。雖然說傳統壽險保戶比綜合壽險保戶,較不易解約或是馬上做保單交換的動作,然而在過去幾年間被廣泛報導的保險公司倒閉事件,讓他們更瞭解保險公司的脆弱性,風險意識也更增加了。此外,保險業生態的轉變也促成公司在財務危機時,保戶不忠誠程度的提高。

  因為保戶特質的不同,利率敏感型壽險險種,在立即情境的係數較傳統壽險高,為50%,有些保單持有人甚至是為了投資目的而買這樣的保單,而不是為了有保險的需要,也因此他們對市場情況的改變反應較傳統壽險保戶來的快。然而,歸到最後,那些有保險需要的保戶,不管是買傳統型或是綜合型壽險,消費行為的差異應該不大。

  退休金、保證投資契約,與年金商品,購買這些險種的人都是為了投資目的,因此當全部解約的情況發生時,他們將是公司最沈重的負債。標準普爾相信,這些產品的消費者都是對公司財務狀況最清楚的投資人。因此,不管在哪種情境下,我們對那些只有很少罰款或根本沒有罰款的解約人,設定的係數都是100%。

  在公司分離帳戶下的不定險種,並沒有像一般帳戶有風險係數設定。不過,公司有任何資金投入在此不定險種的部分,都會併入一般帳戶計算風險。

  對於沒有現金價值累積的險種,例如定期險、團體險、意外及健康險,以及失能險,我們對有可能退回的未滿期保費準備金或是保費穩定準備金,設定50%的風險係數。不過有些個人失能險種的設計是有現金價值累積的,對於這些產品,我們針對現金價值累積的部分分別設定係數,不對全部準備金部分設定,作法類似傳統壽險業務。另外,我們對健康險理賠準備金設定100%的風險係數,因為這類義務一年內到期,形同對流動資產的隨時償付要求。 

將資金取回的規定與限制

  當我們使用上述之係數時,同時也將負債組合的解約性質納入考量;不具可解約性的保單債務因為乘上的風險係數為零,所以不需要任何的流動性費用;相反的,對於那些無解約限制或非常有限的解約限制債務,我們則乘上100%的風險係數,表示完全的風險費用。對於依市價調整的產品,因為有條款要求及市場狀況變動的因素,保單持有人需自負部分原投資風險,形同對公司某種程度的保障。保戶若因解約招致更大風險,會傾向不做解約的動作。同樣的,若解約費用相當昂貴(5%以上或更高),保戶會考量是否值得再等等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所以在壓力情況,對公司本身也具有一種保護作用。因此,我們的模型針對有類似條款的保單債務,風險係數只剩一半。舉例而言,一個綜合性、有市價調整條款的保單,50%的風險係數乘上50%的可解約性因子,得到25%的流動性風險費用;這樣的情況不一定適用於解約費用較小的產品。

  風險因子與可解約性因子的應用,說明了公司在壓力情況下,所有的潛在義務有多少。不過這是假設每個保戶,在公司處在壓力狀況下,都會理性的從保險公司將資金取回;在實際情形下,考量約有三成的人不會這麼做,因此我們又乘上70%,以反應這樣的實務狀況。 

決定流動資產

  標準普爾檢視公司投資組合的流動性,期望得到一個能滿足潛在債務需求的概括值;我們需要先對任何時刻能隨意變現的資產類別做假設:現金與短期有價證券,如美國政府債券以及公開交易之投資等級公司債與市府債。模型並不認可非投資等級之債務主體,因為在任何時刻,其流動性都會受信用或市場因素影響。

  在美國,抵押擔保證券已然成為最主要的投資工具,標準普爾為了探討流動性,考量其多樣性的特質,而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此類諸多層級的資產。政府機關核可或保證的抵押擔保證券,和其他架構最嚴謹的組合,我們給予90%的加分;而其他我們認為流動性較差的組合,則給予90%到零不等的加分。

  由於「全美保險委員協會」〈NAIC’s〉的要求,私人配售市場的流動性一般都較高;然而,雖然都是投資等級之有價證券,信用品質仍有相當差距。因此,標準普爾針對NAIC等級一與等級二的債務主體,給予差別待遇。等級二的債務主體流動性可能因為某些投資級有爭議性,整體流動性不如等級一。同樣地,在Rule 144A下註冊的債券因為資訊充足,較易找到買方,整體流動性也較高;模型也會就某些私人配售,較易找到買方的券,在持續壓力情境給予較高分數。

  而在股票方面,大部分的保險公司投資特別股較常見,如同債券一般,因此,標準普爾對於公開交易、投資等級的特別股,賦予100%的分數。至於普通股,假如公司在壓力情境下仍能出售大部分持股,公開交易普通股的流動性也是相當高的。然而,在股市面對異常狀況時,短期內市值跌落30%也有所聞,因此模型給予立即情境70%的分數,持續情境85%的分數,給非關係企業、公開交易的普通股票。

  資產以有價證券形式貸出的部分,因為不是在公司嚴格、及時的監控下,所以不是隨時可得的;這些資產在立即情境被排除,在持續情境則予以計入,因為這樣的貸出一般都較短期。再保部分持有的資金也排除在外,因為責任已經歸屬到再保險公司。 

到期義務的確定性

  該模型也將到期義務納入考量,包含任何流通在外的債務、投資保證契約、單一紅利、即期年金、整額支付,與任何約定的整額支付項。這些義務因為是契約上的支付,因此沒有計入70%的共變異因子加分。

  理論上公司都會持有一定水準的流動資產,以因應基本期間之外一個年度,潛在的與約定的義務。因此,立即情境下公司應該有一整個年度到期義務的流動性;持續情境下,應該有兩年全部到期義務的流動要求。負債義務包含以下內容:任何公開發行或私人配售債券、銀行借款、流通之商業本票、附買回協定,以及那些結構性組合或即期年金下的整額支付。

  在所需流動性以支應約定到期義務之確定情況下,安全的保險公司(不管評等等級為何)只需要小部分額外(25%)的流動性支應。這25%的額外流動資產是考量市價、帳面價值之差異、資產惡化、以及因資產、負債不相稱而導致之潛在損失,等相關風險。在立即與持續雙重情境下,標準普爾的流動性模型先自可支應約定到期義務之流動資產中扣除125%,再與調整後潛在債務比較。 

流動性標準

  模型的最後一道計算乃是分別在兩個情境下,比較可使用資產與調整後潛在的與到期的義務。不過,對保險公司流動性的評估項中,在定量、定性因素的雙重考量下,例如有保險業外之或有負債,或是某些可使用資產集中度過高,我們也會有對個別公司特性而做調整。

  標準普爾認為,若模型計算出公司的流動性能夠完全支應潛在的債務,在壓力情境下應會有適當的流動性;但一旦經濟情勢、市場相關或本身相關情況逆轉時,公司就易受影響。因此我們採用分數較低的情境,發展出一套評等尺度。

  不像資本適足模型的情況,保險公司評等不可能高過資本水準的上限;因為流動性目的,所有”安全”的保險公司都應該至少有BBB等級的流動水準,亦即140%;評等為AAA的公司都至少要有A等級的流動水準,亦即180%。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這個模型只是一個幫助我們分析流動性的一個工具,過程中也會考慮如營業現金流量的品質,或控股公司的股利要求等等其他因素。我們仍希望評等好的公司維持高的流動性。

財務應變性

  這部分主要是定性的考量,分為資本需求與來源。前者指的是異常的長期資本或短期流動性之大筆需求,通常與公司策略性目標相關,常牽涉到購併或資本結構改變計畫。

  資本來源的考量牽涉到籌募大筆長期或短期資本能力的評估,通常自資本市場之各種形式籌資,如債券市場、商業本票市場以及歐市。此外,公司也可能握有相當的未實現資本利得。此外,募集普通股資本的能力或是意願,以及從各種高品質市場取得適當再保險的能力,也是財務應變性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保險公司最常見的融資方式即是再保險。雖然再保險的使用是明智的,不過被誤用的機會也相當多。我們以再保險槓桿比率作分析,淨準備對毛準備比例,以及淨簽單收入對毛簽單收入。再保險公司的信用狀況一直是我們的考量,並且該槓桿比率愈低,其信用狀況也就愈重要。單純的風險共同保險是資本及財務應變性很好的來源,然而,若只是將多餘的交易分擔而風險卻無轉移時,價值就不高了。

  我們對人壽與健康保險業者的S Schedule,是為了要分析有多少比率的再保險被使用;我們檢視再保公司的信譽、用多少未登記代理人,以及對較差的公司的退傭程度等等。再保險防禦也會在管理階層會議中被談及。對保險公司而言,對所有再保公司定期檢討,並決定是否使用再保險,也是一樣重要的,不在乎這種責任的公司只是在自尋煩惱。

  長期財務應變性最佳的來源是創造出來的盈餘,因此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資產報酬率,以及永久資本就是一家公司長期融資能力的的證明。

  關鍵點乃在於公司對長期資本的需求與可使用來源之間的關連性。對於那些只有少量資金需求者,雖然除了保留盈餘外沒有太多資金來源,不過仍可能相當成功;而對於那些非常熱中購併的公司,即使他們有以上所有的籌資管道,也無法滿足資金的需求。